来源:国际金融报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相关的碳交易数据来进行金融衍生品创新,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旋即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据悉,正式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碳交易规模。截至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483.29万吨,累计成交额2.5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正式上线能够让碳排放的价格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让企业更有动力进行设备的升级和节能减排。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相关的碳交易数据来进行金融衍生品创新,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从更深远意义讲,当前世界还没有如此规模的在线碳交易市场,以碳交易为基础,上海将汇集绿色金融相关的各种创新理念,并有希望推动全球相关标准的建立。”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表示。
碳交易市场上线意义深远
在业内看来,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上线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碳排放的价格将会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而价格会影响企业行为,当碳排放变得更加昂贵,企业自然更有动力进行设备升级和节能减排。”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的交易数据将会作为绿色金融标准的一部分,为企业未来在获取融资或者更低成本的绿色信贷时提供便利。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相关的碳交易数据来进行金融衍生品创新,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王丹认为,中国现在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未来几年也将处于工业产能的上行周期。在这样高增长的背景下,想用常规方法实现减排较为困难。碳市场上线提供了一个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有效渠道,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线上交易实现各自的减排目标,这是目前基于市场交易原则的最佳解决方案。“碳交易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之间,也可以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据悉,广西已经有相关实践,比如广西某贫困县和广东签订协议,将广西当地农户种的树换算成碳汇,然后和广东进行碳汇交易,之后农户获得收入,广东获得排放权。随着碳交易上线,类似的交易将变得很容易,这将对区域发展、减排和农民增收上有效实现多方共赢。
“上海碳市场将会是世界其他国家碳交易市场的样板,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在线碳交易市场。上海将会成为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中心。”王丹认为,通过黄金、石油和碳交易,上海将会在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中逐步拥有很多话语权。“以碳交易为基础,上海将汇集绿色金融相关的各种创新理念,并有希望推动全球相关标准的建立。这也将提升上海在世界金融领域的地位,并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做进一步准备”。
金融机构争抢绿色金融高地
风口俨然来临,为实现“双碳”目标,金融机构纷纷加速在绿色金融赛道中疾驰。
兴业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将绿色金融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努力成为全市场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核心,全面占据碳金融制高点。截至2020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近3万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2.9万亿元,融资余额1.2万亿元。
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均于近期制定了自己的相关绿色金融计划。据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0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报告,有43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绿色贷款的情况,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合计8.87万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23.73%,高于总体贷款的增速。
其中,6家大型商业银行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6.27万亿元,同比增长25.38%。工行余额最大,为1.85万亿元,增速最高,为36.64%。农行、中行增速紧随其后,分别同比增长27.2%、21.59%。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兴业银行余额最大,为1.16万亿元,占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量的一半以上。21家城商行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111.55亿元,同比增长29.1%。6家农商行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37.27亿元,同比增长25.84%。
“‘碳中和’预计将在未来30年内带来180多万亿元的绿色金融投资,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对金融机构来说,如果不参与这个过程,就会失去最大的投资和业务增长机会。”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
打造好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商业银行该如何打造好碳金融产品服务,成为值得深思的课题。
“目前,金融机构尚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可以通过碳金融基础服务和碳抵押融资等碳融资服务来支持碳市场的发展。其中,碳资产抵押融资等碳融资服务,是指企业将自身拥有的碳配额或未来碳资产收益作为抵押资产,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贷款,从而盘活企业碳资产。”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除了传统的融资服务,当金融机构被纳入后,不仅可以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交易、开展做市交易,还可以作为第三方机构,为客户提供碳信托、碳托管、碳拆借、碳理财、碳咨询等碳资产管理服务。
据了解,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而碳金融则是银行利用金融工具,助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全新领域。碳金融是指围绕碳排放权及其交易,金融机构引入融资、保理、资产管理、基金等金融产品,并形成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在碳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兴业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已经推出了碳资产质押授信、碳交易财务顾问、碳交付保函、碳保理融资等产品。
中国民生银行高级经济师、研究员霍天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的一款新兴业务,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绿色金融的目的是要解决市场失灵导致的投融资不足问题,增加金融的可获得性。
二是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碳行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与新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共同推高了商业银行传统棕色资产风险,导致金融脆弱性显著增加。
三是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评估标准以及气候风险的度量要求,与国内外标准之间存在偏差。叠加监管还不够协调、第三方认证机构还不规范、投资者队伍还相对缺乏等问题,增加了商业银行交易成本,导致各种融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霍天翔建议,丰富支持绿色金融的货币政策工具,从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资产投向管理、信贷政策和抵押品管理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提供定向长期再融资,扩大再融资抵押品范围并向低碳领域温和倾斜,拓展绿色金融贷款增信渠道,以及给予绿色金融信贷利率优惠或资本充足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倾斜,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经济领域。
另外,他还建议商业银行加快构建全面有效的环境风险与气候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降低绿色金融业务成本、收益、风险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健全绿色金融管理组织框架,设立独立的绿色金融牵头部门,实施绿色金融项目尽职调查和动态跟踪、社会环境改善等评估机制;及时跟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变动,通过市场化交易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定价;在信用风险模型中引入环境风险或气候风险因素,加快实施高碳行业转型信用风险变化的压力测试;构建基于公平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和资产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实行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落实考核制度,提高金融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的管理质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